新闻资讯
News
20
2025
-
03
发光学报·特邀综述 | 氧化物全光控突触研究进展
作者:
引言
波长调控型氧化物全光控突触
(1)氧化物全光控忆阻器
在氧化物全光控忆阻器中,通过改变照射光波长来调控器件电导较为常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团队基于缺氧InGaZnO (OD-IGZO)/富氧InGaZnO (OR-IGZO)同质结,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全光控忆阻器,并基于InGaZnO全光控忆阻器搭建了集成图像感知、加密计算和后处理功能的感内加密架构。东北师范大学基于Ag-TiO2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了一种等离子体全光控忆阻器。复旦大学报道了NiO/TiO2全光控自整流忆阻器阵列,在光刺激下具有多级存储功能。
图1:波长调控型氧化物全光控逆阻器 (a) 双层IGZO忆阻器全光控模式示意图;(b) IGZO忆阻器在420 nm蓝光和800 nm近红外光脉冲下电导可逆调控;(c) IGZO忆阻器中的可原位加密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d) Ag-TiO2(e) 银-钛2(f) NiO/TiO2(g) 镍/钛2忆阻器电导全光调控
ZnO是一种重要的光电半导体材料,具有沉积温度低、热导率较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制备了基于纯氩气磁控溅射生长的单层ZnO全光控忆阻器。台湾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制备了基于 ZnO/Zn2鼻铈4异质结的全光控忆阻器,同时报道了一种ITO/Ga2O3/ZnO/ITO结构的全光控忆阻器。中南大学研发了一种基于p+-Si/ZnO异质结的全光控忆阻器。东北师范大学报道了ZnO/MoOx全光控忆阻器,可在350 nm和570 nm光照下分别实现SET和RESET过程。吉林大学设计了叶绿素/ZnO异质结忆阻器,在430 nm和730 nm光刺激下分别实现电导增大和降低。
图2:波长调控型ZnO基全光控忆阻器 (a) 单层 ZnO (b) ZnO/Zn2鼻铈4(c) 忆阻器结构示意图;(c) Ga2O3/ZnO忆阻器结构示意图;(d) p+-Si/ZnO忆阻器结构示意图;(e) ZnO/MoOx(f) 叶绿素/ZnO异质结忆阻器结构示意图
除了氧化物忆阻器外,也有基于氧化物晶体管构建的全光控突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报道了IGZO/ZrOx全光控晶体管。器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照射下,分别实现了光增强和光抑制行为。天津大学基于石墨烯/TiO2异质结实现了全光控晶体管,器件在635 nm红光刺激下,电导增大;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电导降低。中南大学利用WSe2/WOx异质结制备了光电晶体管突触,在红光与紫外光刺激下,表现出全光控行为。
图3:波长调控型ZnO基全光控逆阻器 (a) 单层 ZnO 忆阻器全光调控性能;(b) ZnO/Zn2SnO4忆阻器示意图;(c) Ga2O3/ZnO忆阻器结构示意图;(d) p+-Si/ZnO忆阻器结构示意图;(e) ZnO/MoOx忆阻器结构示意图;(f) 叶绿素/ZnO异质结忆阻器结构示意图;(g) WSe2/WOx晶体管结构示意图;(h) 648 nm红光下电流增大;(i) 375 nm紫外光下电流下降
除了忆阻器和晶体管,也有一些与忆阻器或晶体管结构类似的两端或三端器件表现出电导全光调控特性,其中以两端结构为主。深圳大学制备了基于MAPbBr3/ZnO异质结的人工突触,可在 365 nm紫外光和520 nm绿光照射下分别实现器件电导长时程增大和减小。浙江大学开发了一种ZnAlSnO/SnO异质结型全光控突触,用于精确模拟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行为。该器件可在635 nm和532 nm光照射下分别实现电导增强和抑制。此外,浙江大学基于IGZO/SnO/SnS结构实现了可重构全光控突触。该器件集传感、存储和处理功能于一体,可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刺激下,表现出突触兴奋和抑制特性。
图4:波长调控型氧化物异质结全光控突触;(a) MAPbBr3/ZnO器件结构示意图;(b) 365 nm紫外光下电流增大;(c) 520 nm绿光下电流下降;(d) ZnAlSnO/SnO器件结构示意图;(e) 635 nm光照下电流升高;(f) 532 nm光照下电流下降;(g) IGZO/SnO/SnS器件结构示意图;(h) 电导全光调控行为
功率调控型氧化物全光控突触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发了铁电材料/石墨烯异质结晶体管,其中铁电层为Pb[(Mg1/3Nb2/3)0.70Ti0.30]O3晶体。器件可在365 nm紫外光脉冲下实现器件电导可逆调控。器件的全光调控性能来源于氧化物铁电层的极化和去极化。在较低光强下,铁电层内产生自由电荷导致去极化;在较高光强下,过量的光生载流子与之前存在的屏蔽电荷重新结合,导致极化恢复。
图5:功率调控型氧化物铁电材料/石墨烯全光控晶体管 (a) 器件结构示意图;(b) 不同光功率下的光响应性能;(c) 不同光功率下电导可逆调控
总结与展望
人工突触是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硬件,其中光电突触结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优势,具有光学感知、信息计算和存储等多种功能。新兴的全光控光电突触,其电导非易失增大和降低均通过光信号实现,可有效避免电信号对器件微结构的破坏,改善工作稳定性,赋予突触器件新的功能,对于构建高性能神经形态系统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氧化物全光控突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该领域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光敏材料、调控机理、器件性能、光信号施加、功能应用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相信随着材料体系、器件制备、电路架构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协同深入研究,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全光控突触有望应用于类脑视觉芯片等新一代神经形态计算系统,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论文信息
单海,应宏微,程培红,胡令祥,王敬蕊,叶志镇,诸葛飞.氧化物全光控突触研究进展[J].发光学报,2025,46(02):245-259.DOI: 10.37188/CJL.20240251
https://cjl.lightpublishing.cn/zh/article/doi/10.37188/CJL.20240251/
最新动态
2025-04-10
CCIOE 2025丨震撼来袭!8 万㎡展会涵盖光电全产业链,同期 50 余场会议活动引领行业新方向
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Light国际会议将于2025年6月10日至13日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感谢您访问崇帆科技官方网站,如有合作意向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给予回复,谢谢!
移动版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