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5

-

07

全彩动态3D显示:激光绘“云”的神奇效应

作者:


传统显示技术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LED大屏,呈现的均为二维图像。即便3D电影、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够营造立体错觉,其同样依赖于平面载体;而全息技术虽然可以在空间中重建3D图像难以实现动态图展示。相较之下,基于光散射点的显示技术能够3D图像如科幻场景般呈现于现实空间,可触可及且能随需刷新

然而,早期的研究各有局限:雾幕显示利用空气中微小液滴作为投影介质,却存在分辨率低、易受气流干扰的问题;声波悬浮显示通过声波陷阱固定微粒,再以光线照射形成图像,却难以构建复杂三维结构;气泡显示技术虽能生成立体形状,但因气泡消散缓慢,无法实现快速刷新。这些技术的共同瓶颈在于难以同时满足3D构建、彩色显示和快速刷新三大核心需求。

在探寻突破的过程中,日本宇都宫大学的研究团队“云”中获得灵感,提出的技术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三大需求;由微小液滴组成的云团具有自由塑形能力,可被光线晕染成任意颜色,且能自然消散,能够作为3D显示的理想体素。基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冷凝技术的3D云显示方案,可在现实空间中呈现彩色、动态的立体图像。相关研究以Volumetric cloud display”为题发表于Optica

3D云显示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云的生成、形状与颜色1展示了实验装置,飞秒激光器的中心波长为800 nm,重复频率1 kHz,脉冲持续时间34 fs,最大脉冲能量1 mJ。激光焦点位置可通过XY方向的扫描振镜GM)和Z方向的变焦镜头(VFL快速调节调控范围达62×62×59 mm3。组合的RGB激光器(红光640 nm、绿光520 nm、蓝光450 nm)与飞秒激光同轴入射,每种光的强度均可独立调控。通过同步控制飞秒激光焦点位置与RGB激光的波长和强度,即可任意改变云团的位置与颜色,实现3D像的快速构建彩色显示

1c)为研究团队特制云室,其顶部放置浸满无水乙醇的海绵,底部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冷却至-51℃,与约20℃的室温形成强烈温度梯度。温度差异使挥发的乙醇蒸气在底部冷却,形成厚度约10mm过饱和蒸——一种随时可能凝结成液滴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团队将飞秒激光聚焦到含过饱和蒸气的云室中,产生云凝结核,吸引乙醇分子并聚集形成微小液滴,构成肉眼可见的局部云团,如图2所示

更巧妙的是云团的生命周期。由于乙醇液滴组成的云团并不持久,在温度梯度和气流作用下,云雾会逐渐消散。这种自然消散特性,恰好解决了3D显示“快速刷新”的核心需求。云团消失后,新的激光脉冲可在任意位置生成新云团,无需任何清除机制。得益于装置的快速扫描能力,结合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研究团队实现了动态彩色图像的连续呈现,如图3所示。根据云团的消散速率估计,显示刷新率约为 0.76 Hz

基于激光诱导冷凝技术,研究团队以激光为笔,云雾为墨,在现实空间中绘制了全彩、动态的3D图像尽管受限于过饱和区域大小与激光重复频率,该技术的显示区域和体素数目均有限制,但未来可通过优化云室内气流、缩小体素等方式突破瓶颈。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显示技术局限于平面的限制,解决了3D显示中构建、彩色显示和快速刷新核心问题,有望真正打破显示边界,在真实空间中自由绘制3D图像。